![]() |
學校地址: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
![]() |
學校地址: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
硬盤的基本參數
一、容量
硬盤的容量以兆字節(MB)或千兆字節(GB)為單位,1GB=1024MB。但硬盤廠商在標稱硬盤容量時通常取1G=1000MB,因此我們在BIOS中或在格式化硬盤時看到的容量會比廠家的標稱值要小。
對于用戶而言,硬盤的容量就象內存一樣,永遠只會嫌少不會嫌多。Windows操作系統帶給我們的除了更為簡便的操作外,還帶來了文件大小與數量的日益膨脹,一些應用程序動輒就要吃掉上百兆的硬盤空間,而且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因此,在購買硬盤時適當的超前是明智的。目前的主流硬盤的容量為10G和15G,而2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盤亦已開始逐漸普及。
其實,硬盤容量越大,單位字節的價格就越便宜。例如火球10G的價格為10個專業課程的學費歡迎查看,每G字節的價格為1個專業課程的學費歡迎查看;而火球15G的價格為1160,每G字節還不到80元。
硬盤的容量指標還括硬盤的單碟容量。所謂單碟容量是指硬盤單片盤片的容量,單碟容量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平均訪問時間也越短。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硬盤的單碟容量為6.4G以上,而更高的則已達到了10G。
二、轉速
轉速(Rotational speed 或Spindle speed)是指硬盤盤片每分鐘轉動的圈數,單位為rpm。
目前市場上主流IDE硬盤的轉速一般為5200rpm或5400rpm,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和Maxtor則達到了7200rpm,是IDE硬盤中轉速 快的。至于SCSI接口的硬盤,一般都已達到了7200rpm的轉速,而更高的則達到了10000rpm。
三、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 Access Time)是指磁頭從起始位置到達目標磁道位置,并且從目標磁道上找到要讀寫的數據扇區所需的時間。平均訪問時間體現了硬盤的讀寫速度,它括了硬盤的尋道時間和等待時間,即:平均訪問時間=平均尋道時間+平均等待時間。
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是指硬盤的磁頭移動到盤面指定磁道所需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越小越好,目前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通常在8ms到12ms之間,而SCSI硬盤則應小于或等于8ms。
四、平均潛伏期:硬盤的等待時間,又叫潛伏期(Latency),是指磁頭已處于要訪問的磁道,等待所要訪問的扇區旋轉至磁頭下方的時間。平均等待時間為盤片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的一半,一般應在4ms以下
五、傳輸速率
傳輸速率(Data Transfer Rate) 硬盤的數據傳輸率是指硬盤讀寫數據的速度,單位為兆字節每秒(MB/s)。硬盤數據傳輸率又括了內部數據傳輸率和外部數據傳輸率。
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 也稱為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它反映了硬盤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于硬盤的旋轉速度。
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也稱為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或接口傳輸率,它標稱的是系統總線與硬盤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外部數據傳輸率與硬盤接口類型和硬盤緩存的大小有關。目前Fast ATA接口硬盤的 大外部傳輸率為16.6MB/s,而Ultra ATA接口的硬盤則達到33.3MB/s。
六、緩存
與主板上的高速緩存(RAM Cache)一樣,硬盤緩存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系統前后級讀寫速度不匹配的問題,以提高硬盤的讀寫速度。目前,大多數IDE硬盤的緩存在128K到2M之間,而Seagate的“大灰熊”系列則使用了512K Cache,還有更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