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有光柵的條件
1、燈絲電壓H,一般是6,3V。燈絲加電將陰極烘熱發射電子。彩顯中一般是用一次電源輸出的DC6V,彩電用的一般是AC6V。
2、陰極電壓RGB,電壓一般在0-80V左右。陰極受熱后發射電子。
3、加速極電壓G2,一般是100-800V左右。不同的顯像管電壓不同。改變電壓可控制屏幕的亮度
4、陽極高壓HV,一般彩顯有25-27KV。
5、柵極電壓G1,一般是負壓。電壓一般在0V—負70V。部份特殊機子G1是接地的。
當燈絲加電發熱后,使陰極發射電子束,此時的電子束經過陽極高壓吸引,打在屏幕正中間,經過行場掃描線圈電流變化產生偏轉磁場,形成光柵。
調亮度原理:
現在大多數的CRT,采用的原理都是調節G1和陰極的電壓差。在一般情況下,RGB陰極電壓是正的,G1是負的。RGB電壓高于G1。
當G1與RGB電壓之間的電壓差變小時,屏幕變亮。當G1與RGB電壓之間的電壓差變大時,屏幕變暗。
現在好象沒有通過改變G2電壓來調整亮度的機子了。
舉個例子:
假如一個CRT的RGB三陰極電壓是固定不變的,此時改變G1電壓,也就改變了G1和RGB之間的電壓差。
因為G1一般是負壓,假如G1接近于0,那么亮度變高,假如G1變負數,那么亮度變低。
再舉個例子:
假如一個CRT的柵極G1電壓是固定的,RGB是可變的。此時改變RGB陰極電壓,也就改變了G1和RGB之間的電壓差。
當RGB電壓升高后,亮度變暗,當RGB電壓下降時,屏幕變亮。
如果你修的機子夠多了,你就能發現上面兩種調整亮度電路都很常見。
三星的CRT采用的大多是調RGB電壓來改變亮度的。也就是說在OSD菜單中調節亮度,G1、G2電壓不會變化,RGB陰極電壓在變。
消亮點原理:
當顯示器關機會斷電后,雖然燈絲電壓降為零,由于燈絲還有余熱,所以RGB陰極還會發射電子。陽極高壓也不可能馬上消失。所以在關機瞬間。還會有電子束射向屏幕正中間,要持續幾秒到十幾秒。
但此時由于行場掃描的電路都已經停止工作。此時所有的電子會集中打在屏幕中間,電流很大,會灼傷屏幕上的熒光粉。多開機幾次就會把屏幕中央打出黑點。
消亮點原理很簡單,就是在關機后,柵極電壓立即變為更低的負壓。拉大與RGB陰極的電壓差。來減少和抑制電子的發射和通過。
在正常開機情況下,G1一般在負幾十V。 但關機瞬間,此電壓變為負150-210V。這樣就加大了與RGB陰極的電壓差,降低了屏幕亮度,所以關機后屏幕就不會出現打點了。當然這個一般是通過CPU和G1調整管來控制的。通過G1調整管的放大程度,也就是CE極電壓來改變G1。
亮度與對比度的區別
調亮度,一般改變的是RGB陰極或G1的電壓,也就是改變兩者的電壓差。
調對比度,是調節RGB三色信號的放大增益。電腦顯卡輸出的RGB三色信號幅度是很小的,所以要經過預視放IC和末級視放IC進行兩級放大,得到一個約40V峰峰值左右的波形。再加到陰極的直流電壓上。對比度越高,屏幕越鮮艷。
老化的顯像管一般對比度都有減弱,此時可以進工廠調節RGB放大增益。如果只調高G2,只會把亮度提高,對比度還是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