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盤是系統中極為重要的設備,存儲著大量的用戶資料和信息。如果說內存只是數據的中轉站的話,硬盤就是存放數據的倉庫。現在的硬盤越來越大,上面通常存放了許多珍貴的東西,所以一定要愛護好你的硬盤,否則一旦數據丟失就真的可以體會到欲哭無淚的感覺了。 主要性能參數 在介紹硬盤結構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硬盤的主要性能參數。 1.硬盤容量 硬盤內部往往有多個疊起來的磁盤片,所以說硬盤容量=單碟容量×碟片數,單位為GB,硬盤容量當然是越大越好了,可以裝下更多的數據。要特別說明的是,單碟容量對硬盤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響:單碟容量越大,硬盤的密度越高,磁頭在相同時間內可以讀取到更多的信息,這就意味著讀取速度得以提高。 目前市場上主流硬盤的容量為20GB~46GB,單碟容量也達到了20GB以上。 2.轉速 硬盤轉速(Rotation speed)對硬盤的數據傳輸率有直接的影響,從理論上說,轉速越快越好,因為較高的轉速可縮短硬盤的平均尋道時間和實際讀寫時間,從而提高在硬盤上的讀寫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轉速提高的同時,硬盤的發熱量也會增加,它的穩定性就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說我們應該在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盡量選用高轉速的硬盤。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硬盤除了昆騰的LCT系列硬盤是4400RPM(轉/分鐘)以外,其他各個廠商的硬盤都不約而同的分成5400RPM的低端產品和7200RPM的高端產品兩大系列。 3.緩存 一般硬盤的平均訪問時間為十幾毫秒,但RAM(內存)的速度要比硬盤快幾百倍。所以RAM通常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等待硬盤讀出數據,從而也使CPU效率下降。于是,人們采用了高速緩沖存儲器(又叫高速緩存)技術來解決這個矛盾。 簡單地說,硬盤上的緩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緩存對提高硬盤速度很有好處,不過提高緩存容量就意味著成本上升。目前市面上的硬盤緩存容量通常為512KB~2MB。 4.平均尋道時間(average seek time) 意思是硬盤磁頭移動到數據所在磁道時所用的時間,單位為毫秒(ms)。平均訪問時間越短硬盤速度越快。 5.硬盤的數據傳輸率(Data transfer rate) 也稱吞吐率,它表示在磁頭定位后,硬盤讀或寫數據的速度。硬盤的數據傳輸率有兩個指標: 突發數據傳輸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 也稱為外部傳輸率(external transfer rate)或接口傳輸率,即微機系統總線與硬盤緩沖區之間的數據傳輸率。突發數據傳輸率與硬盤接口類型和硬盤緩沖區容量大小有關。目前的支持ATA/100的硬盤 快的傳輸速率能達到100MB/s。 持續傳輸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 也稱為內部傳輸率(Internal transfer rate),它反映硬盤緩沖區未用時的性能。內部傳輸率主要依賴硬盤的轉速。 外觀 圖1是一個3.5英寸硬盤的俯視圖和仰視圖。現在市面上的硬盤幾乎都是這種規格,外形也差不多。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硬盤除了密封盤片的密封腔體之外,還有控制電路板、接口、面板以及固定硬盤用的螺絲孔等。 密封腔體 具體結構在下面的內部構造里面有詳細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 控制電路板 上面主要集成了用于調節硬盤盤片轉速的主軸調速電路、控制磁頭的磁頭驅動與伺服電路和讀寫電路以及控制與接口電路等。除了這些保證硬盤基本功能的基礎電路以外,新式的硬盤上大多都還有自己的專用電路,主要是提供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我監測、分析和報告系統)的支持和各廠商自己開發的提高硬盤可靠性的技術的硬件上的支持。 此外,電路板上還有一塊類似于BIOS芯片作用的ROM。其中固化的程序可以在硬盤加電以后自動執行啟動主軸電機、初始化尋道、定位和自檢等一系列初始化動作。另外,硬盤上也自帶了一定數量的緩存,其作用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硬盤的控制芯片負責數據的交換和處理,是硬盤的核心部件之一。
設為首頁 |
添加收藏 |
合作加盟|
友情鏈接
★湖南省陽光電子技術學校常年開設:手機維修培訓、家電維修培訓、電腦維修培訓、網絡工程師培訓、電工培訓、焊工培訓--面向全國招生。安置就業。考試合格頒發全國通用權威證書。電話:0731-85579057,網站:
http://www.hnygp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