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校地址: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
![]() |
學校地址:湖南省 長沙市 雨花區 車站南路紅花坡路口 |
談到CPU,我們會想到一些有關CPU的基本性能的名詞如:主頻、外頻、倍頻、前端總線等等。相信,有關這些名詞的意義我們也已經十分清楚了。但是,這些技術性能指標背后的意義是什么呢?好像知道的人不多吧?本文就要向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主 頻
主頻無疑是顯示CPU性能的 根本的指標,我們選購電腦的CPU時,常常會說到“Pentium Ⅲ 600”、“Pentium Ⅲ 600EB”、“Duron 600”、“Athlon 600”等等,這些型號里面的數字——600就是CPU的主頻。
大多數人都認為CPU的主頻指的是CPU運算的速度,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沖信號震蕩的速度,從根本上講,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系的。當然,CPU能夠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下說明CPU能夠承受更高的運算速度,也就是說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明確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系。由于主頻并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能力并不高的現象。
外 頻
相信大家對于主頻=外頻×倍頻這個公式都已經很熟悉了,但是我們仿佛一直沒有真正討論過外頻的含義。
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見的同步運行狀態。
PU的外頻在近幾年內有著突飛猛進的進步,從97年流行的66MHz到98年中期的100MHz成為標準。不久前,Intel就推出了133MHz外頻的新款CPU,在99年推出樣品。緊接著就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并且很快133MHz就成為了市場上的主力軍。外頻速度高,CPU就可以同時接受更多的來自外圍設備的數據,從而使整個系統的速度進一步提高。 近,AMD也推出了基于133MHz外頻的Athlon CPU——Athlon 1.13GHz,加入了133MHz的陣營。
前 端 總 線
說到了外頻,就不能不說說前端總線,“前端總線”這個名稱是由AMD推出K7 CPU時提出的概念,但是一直以來都被大家誤認為這個名詞不過是外頻的另一個名稱。
我們所說的外頻指的是CPU與主板連接的速度,這個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沖信號震蕩速度基礎之上的,而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數據傳輸的速度,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沖信號在每秒鐘震蕩一千萬次;而100MHz前端總線指的是每秒鐘CPU可接受的數據傳輸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由于AMD推出的Athlon CPU采用了一種可以在脈沖信號上下沿都進行數據傳輸的技術AMD將其稱為“雙倍前端總線”,Athlon采用的是100MHz外頻,它的前端總線為200MHz,實際數據傳輸率可以達到1600MB/s。至此,前端總線的意義就有了進一步的飛躍。
AMD 新推出的Athlon 1.13GHz CPU采用了133MHz外頻,266MHz前端總線,數據傳輸率可達到2133MB/s,與DDR內存技術相配合,可以得到更高的內存子系統性能。
倍 頻
倍頻就是CPU的運行頻率與整個系統外頻運行頻率之間的倍數,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
筆者個人認為,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的意義并不大,這是因為前面提到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單純的一味的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可想而知,這樣無疑是一種浪費。
據有關計算可以得知,CPU的外頻在5~8倍的時候,其性能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如果超出這個數值的話,低或著高都不是很完善。偏低還好說,不過是CPU本身運算速度慢而已,高了以后就會出現顯著的“瓶頸”效應,從而浪費CPU的計算能力,因此某些高于10倍頻的CPU就已經達到了極限了,繼續盲目的追求倍頻,只能是一種浪費。
對于我們這樣的 終用戶來說,不能夠通過對CPU的改造來獲取完整的性能,因此需要權衡各個性能指標的優劣及實際意義,選擇一款能夠實現高性能的CPU。